2021/9/72017/12/292017/9/272017/8/42017/6/152017/6/142016/7/112016/4/142015/9/242015/7/232015/7/32015/6/252015/6/42015/6/32015/5/282015/5/262015/5/212015/5/202015/5/142015/5/8
首页 -> 孵化载体联盟 -> 相关资讯 -> 正文
谢吉华:孵化器应结合“公益”与“功利”
发布者: 深圳市中小科技企业发展促进中心   发布日期:2012/11/20 10:52:13
  “要让孵化器更具活力、更有魅力,就一定要突破原有体制,以市场化模式运作,将市场的‘功利性’与孵化器的‘公益性’相结合。”谢吉华解释说,“公益”可以让孵化器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功利”则让孵化器更快积累实力,不断创新发展。

      本报记者  郭涛报道  

  团干部出身的谢吉华有11年团市委的工作经历,对青年人很熟悉。“青年人都是富有创造力的,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激情。孵化器以培养高科技企业和企业家为使命,很多创业者就是青年人,他们需要帮助,需要引导,我也很愿意与他们一起去创造、去开拓、去成长,所以我最终选择了孵化器这个事业。”正是这份热情,让谢吉华此后坚定了“在上海杨浦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要为青年人干出点名堂来”的决心。

  改革  两权分立让“硬件”说话

  1997年,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的陈至立同志指出,上海要汲取美国硅谷在斯坦福大学周围发展高新技术的成功经验,依托高校的综合优势,尽快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

  “杨浦区是上海的‘高校区’,集中了上海四成高校资源,科研成果潜在溢出效应明显,是国家首批创新型示范城区之一。这里的创业带动就业率高达1∶7.6,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谢吉华说,正是这种地缘优势催生了上海杨浦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1997年8月,上海杨浦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揭牌,成为全国在高新区之外建设的最早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也是上海市在高校周边建立的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经过3年努力,上海杨浦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000年10月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然而,受限于资金紧张,偌大的园区只有寥寥几家靠政府扶持的企业。

  2001年,谢吉华接任上海杨浦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总经理。“完全靠政府输血,一定不是创业孵化的出路。”谢吉华的上任让这个完全是政府性质的公益组织开始了一场改革。

  2001年5月,上海杨浦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进行了第一次体制机制改革,即实行孵化基地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运作。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联合上海复旦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五角场高新技术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出资4500万元成立了上海高科技企业杨浦孵化基地有限公司,闯出了一条有别于传统孵化器的新路,并创造了优良的硬件条件和创业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孵。上海高科技企业杨浦孵化基地有限公司发展成为上海市孵化基地规模和资产规模最大的创业中心。

  “如此一来,上海杨浦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形成了一套政府持续帮扶创业的体系,同时,上海杨浦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也开始像一家企业一样进行市场化运作。”在谢吉华看来,想要维持上海杨浦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持续发展,必须采取部分自救的方式,即政府的补贴完全用于支持创业者创业,而公司的运营收入也可以反哺支持创业,这种“两条腿模式”很快显示出了威力——上海高科技企业杨浦孵化基地有限公司靠264万元流动资金奇迹般地盖起了两栋现代化大楼,让原本6000平方米的旧厂房变成了60000多平方米的两栋大楼。

  创新  合二为一以“服务”立足

  改革的步伐并未就此停止。2004年,在上海市政府的推动下,上海杨浦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上海市创业中心改制的试点,由此带来了上海高科技企业杨浦孵化基地有限公司与上海杨浦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合二为一,并成立了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这次体制机制改革有效地整合了上海杨浦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上海高科技企业杨浦孵化基地有限公司的“软”、“硬”资源,放大了政策扶植和市场化运作杠杆的有效实践,有效地提升了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品牌影响力。

  “为创业企业服务,帮助他们找‘钱’是绕不开的话题。但是,资金全部依靠政府也不现实,必须走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道路。”谢吉华介绍,2005年3月,上海市政府批准设立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基金规模为1.5亿元,每年划拨5000万元,分3年实施,在上海市12个高校(孵化器)设立分基金会进行管理。由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与复旦大学联合共建的复旦分基金在上海市率先走出了“大学+创业中心”的创新模式,并在企业数量、孵化成果、社会效益等各个方面都走在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各分基金点的前列。

  除了依托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外,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还积极进行金融创新,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大学生创业突破资金瓶颈。2005年年底,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与上海市杨浦区财政局、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分行三方合作,建立了2000万元的统借统还融资服务体系,成为国家开发银行在上海搭建的四大统借统还融资平台之一。

  “之后又用了3年半的时间,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从一个很小的孵化器变成上海最大的孵化器之一,完成了华丽的转身。”谢吉华说。到2007年,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为了进一步探索孵化器发展方向,寻找更加有利于孵化器发展的道路,制定了未来3-5年的战略发展规划,明确了战略目标,迈出了集团化发展的步伐。

  集团化  以“创业投资”为龙头

  2008年下半年,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开始全面实施集团化战略,以资本为纽带,集合区域内的孵化资源,形成孵化器集群,打造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服务链,旨在搭建以“创业投资”为龙头的创新服务体系。

  “在这里,-1岁的老板也能生存。”谢吉华风趣地说。所谓的“-1岁老板”,意思是“低门槛+多级成长”的创业扶持模式。在创业苗圃内,只要是一个“像样的点子”就行。项目进入后,办公、水电等支出都由公共服务提供,完全“零成本”,培育期为半年,有前途就“升级”。

  “在创业苗圃期,即使失败了,创业者也积累了创业及社会经验。之后,他们既可选择就业,也可选择再创业,那时失败就成为了一笔财富。”谢吉华介绍,创业苗圃实施“育苗评估+合约管理+园丁服务”的苗圃责任制,为入驻苗圃的创业种苗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

  从预孵化到创业孵化再到加速孵化,企业在每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资本的支持。2010年3月,由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作为主发起人,整合了政府、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各方上亿元资金,成立了上海寅福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其中民营资本占40%,国有资本占60%。这只规模为1亿元的创投基金,意在以国家基金撬动庞大的社会资本,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破解长久以来困扰企业的资金难题。

  “中国创业孵化的进步在于,过去是有多少钱帮多少人,现在是有多少人出多少钱。”谢吉华介绍,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目前已先后投资了复旦科技园创业中心、环保科技园、财大科技园、同济大学孵化器、中图创业产业园、电力科技园、临港海洋科技园、新华文化科技园等多家科技园和孵化器;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公司、商务公司、物业公司等专业化公司,在行业跨度、区域布局、专业服务领域初步形成了集团化架构。

  让孵化器更具活力和魅力

  谢吉华摸索出的不仅仅是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的创业孵化模式,也在探索具有政府背景的孵化器,如何在整合政府资源的同时充分进行市场化运作,这是中国式创业孵化的路线。目前,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是上海市惟一一家“事转企”的孵化器。

  “要让孵化器更具活力、更有魅力,就一定要突破原有体制,以市场化模式运作,将市场的‘功利性’与孵化器的‘公益性’相结合。”谢吉华解释说,“公益”可以让孵化器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得以更好地整合多方资源,“功利”则让孵化器更快地积累自身实力,并促使孵化器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创新发展。

  在谢吉华看来,孵化器通过公益和功利的有机结合,扩大了资产规模,在完善硬件的基础上丰富了服务种类,提升了服务质量,最后通过资本的嫁接将科技和金融融为一体。这样的平台才是创业天堂。

  放眼看我国孵化器走过的25年征程,作为行走在一线的实践者,谢吉华对孵化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深有感触。他说,从1987年全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建开始,中国的孵化器发展之路可谓步履维艰,社会对孵化器的认知度较低,政策对孵化器的支持也不全面。1995年之后,这种状况得到了一定改观,政府加大了对孵化器的支持力度,全国孵化器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今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召开,为孵化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机会,这将是孵化器走向辉煌的新起点。”谢吉华认为,政策是基础、资金是保障、人才是核心,这3个因素既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条件,也是孵化器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他强调,当今社会是一个极富创新性的时代,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等对创业者和孵化器来讲,都需要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合理的应对,适应变化、适应创新,紧跟市场步伐,引领创新。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2年11月12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