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9/72017/12/292017/9/272017/8/42017/6/152017/6/142016/7/112016/4/142015/9/242015/7/232015/7/32015/6/252015/6/42015/6/32015/5/282015/5/262015/5/212015/5/202015/5/142015/5/8
首页 -> 孵化载体联盟 -> 相关资讯 -> 正文
民营孵化器大显身手 引领模式创新潮流
发布者: 深圳市中小科技企业发展促进中心   发布日期:2012/3/3 13:37:13

  本报实习记者 刘艳报道

  近10年来,在我国清一色的“国家队”孵化器队伍中出现了一支新生力量:他们或是由政府主导型孵化器转制而成;或是依托于某大型企业集团,专注于某个产业领域的企业孵化;或是依托丰富的民营资本,打造适合创业者的科技创业孵化社区……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民营孵化器。

  不仅没有政府主导建设的体制优势,还要面对孵化企业和维持自身生存的双重压力,但民营孵化器却巧妙地将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和自身资源优势结合起来,突破了机制束缚,大胆开拓创新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孵化模式。他们成为这个时代创新孵化的探索者。

  目前,本报记者采访了3家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民营孵化器,希望通过介绍他们的成长历程,展示民营孵化器的独特魅力。

  首创产权式孵化器和网络孵化器模式

  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让创业者飞得更高

  作为我国第一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是我国孵化器事业的发源地,也是国内第一家由事业单位改制为公司化运作的孵化器。20多年来,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不断发展壮大,首创了产权式孵化器、建设了SBI光谷创业街,开创网络孵化器模式,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服务的品牌。

  首创产权式孵化器 建设SBI创业街

  SBI是产权科技企业孵化器(Shared Business Incubator)的英文缩写。在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武汉·中国光谷,有一条SBI创业街,其口号是:“骑着自行车进来,开着汽车出去。”在这里,1万余名创业者、400多家正处于孵化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努力实现他们的光荣与梦想。他们在这条街道上共有一个家,那就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

  之所以由事业单位改制为公司化运作,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主任龚伟的解释是:“原来的体制难以走下去,走不下去的原因是留不住人,留不住人的原因在于提供不了那个待遇。你没做过企业怎么为企业提供咨询?我们今天到企业做咨询时底气很足,因为我们是有很多经验。”

  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首创性地提出孵化器产业化理念,并以创业人社区建设为方向,通过吸纳民间资本与房地产结合,大胆尝试产权式孵化器的建设实践,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2002年,SBI创业街正式开工,开辟了“投资人拥有,创业中心管理,创业者使用”的光谷创业街,形成了多方互动共赢的格局。SBI创业街产权式孵化器的发展模式被全国同业所效仿。

  2006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成功携手法国索迪斯公司,成立国内第一家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的孵化器,这是东湖人走自主创新之路的又一尝试,迈出了孵化器完善创业企业配套服务新的一步,这也是东湖人在完善创业街建设中的一个新突破。SBI创业街为孵化器产业化探路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速发展,区域经济蒸蒸日上,但园区服务设施的不足及中央商务区CBD的短缺也日益显现。在这种状况下,集办公、教育、生活、休闲于一体的国际创业人社区SBI创业街应运而生,它不仅是新一代创业企业生活面貌的展现,也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对孵化器产业化模式的全新尝试。

  SBI创业街2002年12月动工、2004年11月开街、2006年一、二期完全投入使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创业服务员工由原来30人增加到现在的380人,财务、运营费用全由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承担。随着孵化物理空间的不断扩大,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在孵企业税收已日益上升,年纳税近亿元。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日益凸显

  随着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的快速发展,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不断涌现。在20多年里,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走出来,投身于SBI创业街的创业阵营:

  1987年,从华中科技大学激光系毕业的孙文,进入孵化器创办楚天工业激光设备有限公司 ,注册资金10万元。今天,楚天激光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医疗和工业激光基地,公司的产品遍布世界各地;

  1988年,从武汉大学毕业的王丽丽进入孵化器创办武汉凡谷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注册资金3万元。今天,凡谷电子已成为国家通信行业的明星企业,于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

  1989年,中国舰船研究院技术员张海澎进入孵化器创办武汉三特索道有限公司 ,注册资金3万元。今天,武汉三特创下了索道行业的“中国第一”,于2007年上市……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正是这样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创业人才,一批优秀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企业,牵引着众多的青年学子加入创业大潮。

  至今,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孵化的千余家企业,大部分为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从业人员90%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95%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些企业98%是民营机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

  2011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在坚持为企业的非主营业务提供良好的服务的同时,不断改良自身运行机制,完善自我服务功能,探索运用以量化工作任务、提升工作效能为核心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激发内部员工潜能,整合社会网络资源,让孵化企业享受更细致、更专业的服务。

  展望2012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将牢牢把把握科技企业孵化器承担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成服务的历史责任,大力推动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

  科技孵化 三轮驱动 踏浪前行

  天府新谷创业孵化社区的“新”与“行”

  一枚4毫米见方的芯片,撬动了物联网的核心之门,成为国内首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2.4GHZ无线射频芯片;

  一项“提速”轨道交通的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板精调测量定位技术,精准“护航”沪杭高铁等重大项目,提升“中国智造”同领域话语权;

  ……

  这些实现创新“第一次”的中国创造,来自于不同的创新团队,却植根于同一片创新沃土,并在此势如破竹地萌芽拔节,撑起一片创新天地。这个润泽了多个创新“第一次”、孵化了多项“中国创造”的沃土根系,筑起了国内首个纯民营科技孵化社区,就是“天府新谷”创业孵化社区。

  产业兴,则国家兴;产业衰,则国家衰。这个现象,在全球概莫如是。然而,产业之基则是创新力量的崛起。由此,关于科技孵化的思考,已经不囿于科技界的命题,它已成为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不可小视的共同关注。此时,历时多年的探索与创新,天府新谷创业孵化社区的“三轮驱动”式创新孵化新模式,无疑是中国科技孵化体系构建的又一现实样本与路径实践。

  “三轮驱动”式创新孵化新模式

  2011年,成渝经济区及天府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天府新谷的坐标则位于天府新区未来创新增长极的天府新区高新天府新城片区核心腹地。

  2008年,对于天府新谷而言,是个蕴意有别以往的年份。在跻身全国首家民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年之后,高位求突破的天府新谷,特邀请中国著名的战略策划咨询机构——王志纲工作室,历时2年,多方共同探讨形成一套缜密成体系的园区发展整体战略思路和规划,探索打造将孵化器自身建设、运营服务、风险投资三大功能有机融合、协调共进的中国民营科技创业孵化社区“三轮驱动”式创新孵化新模式。

  眼下,在天府新谷,一个融入创新创业要素聚集的“创业场”已然汇流筑就——在创业场里,诸如孵化载体建设、融资服务、增值服务等要素,都不再是以单独的个体资源所存在,而是在孵化器自身建设、运营服务、风险投资“三轮驱动”的大循环中,得以重组,从而构筑起适宜科技孵化创新、转化,适宜创新孵化资源要素聚集的引智、引资、引市场的创新高地,提速科技孵化周期的同时,也加速科技创业孵化社区发展的“新陈代谢”。

  “关注孵化的‘蛋’,或是留心孵蛋的‘窝’,并非是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它应该是种融合。” 在从事科技孵化近20年的“天府新谷”项目投资、运营方成都天府新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明新看来,构筑更好的“窝”,才能孵化更优的“蛋”,而孵化更优的“蛋”,也能让“孵蛋”的“窝”获得更好的提升要素。如此一来,在“三轮驱动”之下,民营孵化器能够形成良好的自我“造血”功能,更好地助推孵化事业发展,并为区域创新“输送”不竭的创新基因,加速成果转化,进而提升产业的内培力与创新力。

  树好5年路径坐标

  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理顺了“三轮驱动”民营孵化器运营“经脉”,如何实现从孵化器到孵化社区的跃升,则成为必须先行实践的命题。

  “这里汇集了很多包括技术开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在内的成长性很好的一群创业者,他们的创业本身就是一个汇智的过程,给这群创业者建一个可以激发创想的公园式创业社区,远比给他们一张办公桌更适合。”在定义创业孵化社区时,王明新将其比喻为一桌适合科技企业食用的“四菜一汤”。

  由孵化器升级为孵化社区,孵化器注重的是企业,而孵化社区更注重的是创业者本身。所谓“四菜”,就是除了科技孵化之外,还应包括为其配套并提供创业增值服务的经营总部、技术平台、酒店公寓,而“菜”后“一汤”,则是构筑适合创新创业的社区文化平台的打造。据统计,目前,天府新谷已累计孵化企业580余家,毕业企业135家,转化科技成果183项,为社会提供了15000余个就业岗位。

  紧随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以及天府新区的全面启动,站在新的历史机遇之下,天府新谷再起航。

  根据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纲要规划及科技部对孵化器的要求,天府新谷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科技孵化战略规划也已明晰。

  天府新谷将用5年时间,打造成全国具有先进水平和水准的孵化社区,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强大的科研孵化为基础的现代化孵化社区。“十二五”期间,天府新谷将用创新践行、实践推进,深化“三轮驱动”的孵化概念、强化“三齿轮”运转模式,全面提升孵化器运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让更多的“成都创新”在成都起步发展,并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民办官助”与两“+”模式并存

  汇龙森的民营孵化器之路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是传统国有孵化器与在孵企业的关系。相比而言,民营孵化器由于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而显得活力十足。据初步统计,自1999年我国第一家民营孵化器成立以来,目前全国民营孵化器的数量已经发展到几百家。民营孵化器的出现,在促进我国创业孵化体系建设、实现孵化器建设模式逐渐从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烂尾楼”到孵化器“三级跳”

  2002年,汇龙森科技园创始人刘泳收购了一家药厂的烂尾楼,并将其改造为小单元对外出租,由此意外走上了建设孵化器之路。经过10年的发展,汇龙森科技园已建有3个成熟的园区,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并经历了从物业型孵化器到专业型、投资型、产业链型孵化器的蜕变升级,搭建了完备的“九通一平”服务体系。如今,汇龙森科技园已开始筹划进军外地。

  据汇龙森科技园总裁朱强介绍:孵化器最早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人约瑟夫·曼库索收购了一座建筑,并把它分成不同的单位招揽租客,这就是有名的“贝特维亚工业中心”。汇龙森科技园的创始也经历了这个过程。由于一座烂尾楼去找一家特别合适的大企业进驻非常困难,汇龙森就选取了几十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入驻,随后发现这种业态很好:一是有一定的租金收入,具有收益性;二是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很有潜力,有一定的成长性。

  随着汇龙森科技园的不断发展壮大,加之当时我国政府在政策上对孵化器的大力支持,在开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汇龙森科技园就出现了爆满,而且出现了许多想进但进不去的企业。2003年,汇龙森科技园又拿地新建了一个48000平方米的园区,并于2005年竣工方投入使用。2007年,汇龙森科技园又兴建了第三个产业园区,园区进一步扩大,服务功能也更加完善。经过10年的发展,汇龙森科技园现已拥有近30万平方米的园区,入孵企业达500多家,在孵化器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民办官助与两“ + ”模式并存

  “政府引导,市场化机制运作”是汇龙森科技园的特色所在。在朱强看来,在众多孵化器中,“政府引导,市场化机制运营”是汇龙森科技园一直坚持并独树一帜的地方。他呼吁政府能更加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指导孵化器行业的有序发展,为在孵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两+模式”就是专业孵化+创业导师+天使投资,这是汇龙森科技园正在扎扎实实做着的3件事情。专业孵化就是要有行业特色,通过专业的孵化服务形成特色产业聚集;创业导师体系,就是建立联络员、辅导员、创业导师机制,系统地、手把手地帮助企业逐步成长;天使投资就是帮助企业解决不同发展阶段“钱”的来源问题,孵化器可以平衡企业与风投的估值鸿沟。

  朱强表示,机制灵活是民营孵化器的最大优势,创新服务功能是民营孵化器的最大特色。通过 “民办官助”的方式,有效结合“两+模式”,将民营孵化器机制灵活与政府宏观调控和资源丰富的优势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新的孵化经济发展之路。

  建“孵化器”必先利其“器”

  孵化器首先要有“器”,就是硬件设施的建设。多年来的建设经验,使得汇龙森科技园了解到不同产业客户对房屋空间、层高、承重、上下水、蒸汽、排污等的具体要求,因此建出来的“器”也是比较受企业欢迎的。

  其次是孵化服务体系建设。美国硅谷每年成立2万家企业,其中有1万家企业会倒闭,企业创业的艰难显而易见。朱强认为,如果孵化器能在企业创业之初就为他们做事,在企业核心业务上提供一些公共支撑,在一些非核心业务上帮企业分忧,创业者的创业烦恼就会减少,成功几率就会提升,孵化服务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就是科技投资,以股权的形式帮助企业成长并自我发展。汇龙森科技园为此建立了一个投融资平台,每年拿出自有资金额度1000万元投资给园区内的企业,同时还与赛伯乐(中国)投资公司发起设立了一家首期资金1亿元的中孵高科基金,通过专业的判断去投资园区有潜力的企业。此外,园区还与中发展、海科金等投资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希望能在资本层面帮助企业更好更快成长。 

  在10年的发展过程中,汇龙森科技园孵化出很多优秀的企业,这些企业也为当地经济创造了很高的产值税收。2011年,汇龙森科技园的企业贡献的投资额约为128亿元,产值约86亿元,税收超过5亿元,远超过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值税收和投资密度的要求,这也说明孵化器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带来的集群效应一点不比大企业差,反而是区域经济业态的一种有力补充。

  观察

  民营孵化器的春天

  邓淑华

  从首创产权式孵化器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到构建国内首个纯民营科技孵化社区的天府新谷,再到民办官助与两“+”模式并存的汇龙森科技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民营孵化器建设模式。

  近年来,多元化、多渠道资金投入的民营孵化器迅速崛起,成为我国孵化器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成为我国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中的一股新生力量。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1000多家孵化器中约有60%孵化器实行企业化运作,实现企业化运作的孵化器中又有30%左右属于民营孵化器。越来越多民营孵化器崭露头角,成为引领历史潮流的先行者。

  曾几何时,孵化器这一新型经济组织最初从国外引进时,被赋予的是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的功能,肩负的是促进社会就业和创造税收的责任。由于孵化器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并要为企业提供创业服务,因此,孵化器建设需要由政府主导和扶持,这一模式至今仍在国际上颇为流行。

  然而,新经济形态的发展,孵化经济的繁荣,让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将目光转向孵化器发展;值得称赞的是,也有越来越多敢于跳出体制“铁饭碗”的孵化器人,勇敢地将原本为事业单位的孵化器转制为企业化运作。就是这些民营孵化器的建设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孵化器新模式,成为孵化器创新发展的先行者。

  事实上,除了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天府新谷、汇龙森科技园,我国还活跃着一大批发展势态良好、发展模式新颖的民营孵化器。昆明经开区新兴产业孵化器、北京博奥联创孵化器成为践行持股孵化、引资入渠孵育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代表者,创新工场、车库咖啡演绎了另类的创业孵化新模式,360模式、中海创模式诠释了新形态孵化器的独特内涵……

  这是一个创业的时代,也是一个孵化器发展的时代,更是民营孵化器发展的黄金年代。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2年2月27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