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邓淑华 实习记者 徐冰报道
近年来,各类创新创业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和配置,孵化器国际化也迎来一个新的热潮:越来越多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越来越多国内孵化器与国外孵化器进行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具有实力的孵化器开始在海外建园设点。那么,在科技创业资源正在全球加速流转的时代,应该如何进一步加快“引进来、走出去”步伐,积极推进孵化器国际化?当前,国际上又有哪些先进的创业孵化服务模式可供国内孵化器学习借鉴?在日前举行的2014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国际孵化、跨境加速专场上,来自国内外的孵化器负责人、专家、管理者汇聚一堂,就如何推进孵化器国际合作,加速创业资源全球配置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经验分享。
对话嘉宾:
杨跃承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
安 磊 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管理处副处长
马凤岭 中国高新区协会创业服务中心专委会主任委员
王汉光 北京瀚海智业投资管理集团董事长
秦 君 北京创业孵育协会理事长
苏 彤 创意中国文化城市设计中心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Michael J.Patrick Fenwick合伙人
Bilal Khan 111大数据孵化器董事总经理
Marc Steiner 亚美迪集团、Plug&Play技术中心总顾问
孵化器国际化经历三个阶段
话题一: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从建立之初就注重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国在孵化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进行了哪些有价值的探索?
杨跃承:中国是世界上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自1987年第一家孵化器成立以来,科技企业孵化器提供物理空间基础设施支持、技术转移人才引进、金融投资、市场开拓、国际合作等一系列服务,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成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企业家的重要载体,科技创业成为创新驱动、内升增长的重要趋势,在扩大内需、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新形势下,孵化服务发展更加注重专业化、集成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2010年,我国借鉴欧盟的经验启动了创新驿站工作,将企业需求与科研能力的供给相结合。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创新驿站总数达到83家,覆盖了全国26个地区。此外,科技部火炬中心还关注整个孵化链条,通过苗圃孵化机制的建立与技术转移、公平平台、创业与导师培训机制、推动创业投资等匹配,实现有机关联,形成了更好的创业氛围。
安磊:我国孵化器国际化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建立。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很多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全国各地陆续兴建了许多留学人员创业园。它们通过创造局部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帮助留学回国创业人员迅速适应国内环境,并提高创业企业成活率。这是孵化器探索国际化的一个雏形。留学人员回国不仅带来了高端技术,而且带来了很多先进理念和国外资本,以及丰富的国际资源。据统计,目前这些引进来的留学生已经创办了9000多家企业,聚集了将近两万名留学生。他们为我国引进高端技术、创造社会财富做出了突出贡献。第二阶段是国内孵化器和国外一些先进孵化器的合作。上海、无锡、哈尔滨等地都有这样的成功经验,他们主要是与美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的孵化器合作。目前科技部火炬中心也在推动这项工作,促进国内孵化器和国外孵化器的深入合作,推动合作孵化器带来高质量项目、高端人才以及资金等。第三阶段是近几年以瀚海集团、清控科创为代表的一些国内非常优秀的孵化器,开始走出国门到海外设立孵化器。
马凤岭:1995年秋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科技部火炬中心在天津合作召开了国际创业中心研讨会,会议总结交流了7个国家的孵化器发展经验,并酝酿启动了国际企业孵化器试点工作。一些与会人员提出,中国孵化器发展非常快,市场机会也非常多,有没有可能不仅孵化中国自己的企业,在未来一些国际创业者也可以到中国接受孵化。这就是国际企业孵化器计划的雏形,为我国孵化器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路。但我个人认为,当时这种思路要想实践起来还为时尚早。我们在国际企业孵化器计划下更多的是做了留学生回国创业工作,而“蓝眼睛、大鼻子”的外国人来中国创业并没有形成大气候。
总体来说,我国孵化器国际化依然在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发展,国内孵化器也在积极推进市场化和产业化。到今天,我们确实迎来了孵化器国际化的先锋时代。所谓先锋时代包含两层意义:一是我国具备良好基础和条件的单位、精英可以充用利用国内国际两个资源,率先走出国门,把国内优质创业项目、企业包括资金与国际优质创业资源等进行对接。二是在这些先锋的带动下,推动当年设想的国际企业孵化器计划能更好地实现,带动更多相关孵化器实现双方面融合。所谓双方面融合是指“哑铃型结构”,不是一头沉而是两头沉,走向国际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实现国际创业资源优化配置。今天,我国有丰富的创业资源要素,有巨大的市场,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如何利用创业生态要素,建设创业生态环境,促进国际创业的发生和发展。
先锋时代加速国际融合交流
话题二:孵化器国际化先锋时代涌现了一批积极走出国门在海外建园设点的孵化器,也出现了一批积极与国内孵化器合作的海外孵化器。在推动孵化器国际化和创新孵化模式方面,各方进行了哪些实践?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王汉光:孵化器应该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搭建技术转移的平台和桥梁,瀚海集团这几年也做了一些探索。目前,瀚海集团在中国拥有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海外园区。2011年4月20日,瀚海集团第一次走进美国硅谷。到今天,瀚海集团在硅谷建立了3个园区,并在加拿大、德国建立了海外园区,每一家都有自身的特点。其中各专业孵化器侧重开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支持等各类增值服务;企业加速器则提供满足高成长性企业加速发展需要的空间以及金融、投资、市场等个性化服务,帮助企业迅速实现产业化。
今天许多孵化器从业者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商业模式。3年之前我到美国学习投资,美国同行基本上都一致说主要商业模式是风险投资,物业楼宇仅是一个补充。我们要学习美国的这个模式,瀚海希望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接轨,踏踏实实走出以技术转移、风险投资为主的盈利模式。我觉得孵化器“走出去”是一个责任,中国科技孵化事业的创新发展,需要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瀚海集团在海外建园就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为中外企业和创业者搭建一个科技、人才、文化交流的平台。只有“走出去”才能学习,才能相互融入,才能合作共赢。瀚海希望用5年时间让中国企业“走出去”时起码有一个驿站,再用5-10年的时间让中国和发达国家进行技术转移,实现国内园区与海外园区项目、技术、专利、人才、资本等优势资源的有效落地,促进全球创新要素在世界范围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Marc Steiner: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投资超过300家初创企业,加速了1500家初创企业创业成功。亚美迪集团会做一些短期租赁服务,利用这些空间进行孵化并投资一些初创企业。我们根据当地的创业生态系统建立起一个社区提供物流后勤服务,包括办公室、咖啡馆、食堂以及自己的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为初创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咨询服务,一些有经验的人会为他们提供导师辅导。我们会帮助初创企业一遍一遍地修改他们的推广材料,然后邀请一些风投机构组织社交活动进行交流。一些风投也会来参观我们的一些初创企业。比较特别的一点是,我们会推动一些初创企业和大型企业合作,帮助它们实现一些技术突破获得更大发展。如果大企业想做项目可以找初创企业,有时候一个技术就可以节省几千万美元。初创企业也成为了硅谷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我们在很多不同垂直领域的不同行业都有投资,最近在零售业的加速器非常成功。我们已经和沃尔玛等建立合作关系。如果为他们介绍很好的初创企业,他们将支付给我们一笔费用。这样可以让初创企业获得投资机会,同时也帮助初创企业和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目前我们已经构建了覆盖美国、德国、西班牙的创业合作网络,我们也非常希望将成功的美国创业企业带入中国市场,同时也可以通过我们把中国企业带到美国、带到硅谷。我们非常期望在全球构建一个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和网络。
Michael J.Patrick:我们在中国看到很多创业机会,因此去年我们在中国开设了一个办事处。我们知道,初创企业往往需要优质的法律服务,然而由于法律服务费用昂贵,所以我们会同意和初创企业达成一个协议,直到初创企业获得了融资,在此之前他们都不需要向我们缴纳律师费。此外,我们还通过缓交律师费这种方式来帮助初创企业。
因为我们的律师事务所希望参与到企业获得成功的发展过程之中,所以在股权方面,有些律师会在企业首轮融资之前拿到1%的股权,但融资之后会被稀释掉。另一种方式则是将我们的钱投资在企业第一轮的融资中,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投资5万美元,这种方式对于企业来说一般比较容易接受,因为他们并没有把股权给我们,同时我们也愿意将资金投入到企业的运作之中,推动企业进一步获得成功。我们的理念和战略就是,在中国复制我们在硅谷的成功经验,帮助中国一些初创企业,和他们一起成长,希望有朝一日能帮助他们上市,在上市之后继续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
BilalKhan:很多人认为孵化器和加速器是一个可以互通的概念,其实不然。孵化器是一个平台,它支持非常早期的初创企业,将一些创新的想法变成一个企业或者转换成一项技术;而加速器则是针对后期技术的一个加速,将技术进行扩展,让企业全球化,来实现A系列和B系列的融资。
111大数据孵化器是加拿大第一个数据驱动的创业家的社区,它与传统的孵化器、加速器有一些区别。它主要关注大数据,并且不做股权。通常入驻孵化器需要一个申请过程,然而为了吸引到最好的企业家和技术公司,我们往往选择主动出击,向优秀企业发出邀请。这些企业一旦进入到111,我们就会提供非常优越的创业环境以及最好的技术支持,从而实现一种磁场效应,如果有好的技术,风投就会自己来敲门,学术界会关注我们,政府也会不断地去制定一些好的教育支持政策。此外,我们没有一个传统的导师制,我们的导师可能是大学里的教师,但他们会成功地帮助一些企业成为身价几十亿的企业,在我们的生态系统当中这些导师其实是行业的伙伴。
我们希望企业能够根据自己的步伐去发展,有的企业发展得非常快,可能我们的孵化器已经不能够容纳,他们可能就会搬出去自我发展。
共促创业资源全球化配置
话题三:我们正处在一个创新创业资源全球化配置的时代,科技创业资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加快流转。在这样的趋势下,孵化器国际化发展面临什么样的新机遇?
秦君:当下,科技创新的速度加快了现实生产力的步伐,科技竞争已经成为全球综合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纷纷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战略。该如何把自己的位置找好,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在现阶段,区域竞争重心已经转向创新和创业竞争格局,不论是孵化器还是企业,都要具备全球新视野的竞争模式,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实践证明,孵化器国际化上一阶段“引进来、走出去”的思路是正确的,下一步将是整合全球资源,并参与全球竞争的新的竞争格局。为此,政府在产业功能协同方面,尤其是跟市场的协同关系方面,正逐步加快协同能力。我们在实现资源配置全球化上,第一步是“走出去”做信息交流,第二步是进行商业合作,第三步是进行产业合作。
就北京地区而言,根据相关规划,北京市将举全市之力,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也就是说,成为世界第二个硅谷。大家都在谈硅谷的文化、硅谷的生存机制,其实这些现象在中关村已经形成,其创业生态也正逐渐趋于发展的完善期。我们经历过创业者单打独斗的时代,然后到构建完善的综合服务平台,再到现在协同机制的创新,是可以整合所有的创业服务机构,能够最大化地让创业者在第一时间迎合和响应所有的发展需求,在协同过程中形成价值链。国外的创业者来北京孵化,我们除了帮助他们发展,还会联合建立投资基金,让企业在这里得到最优化的服务,从而实现价值交换新的协同方式。
北京在创新创业的国际化道路上做了很多探索,最近,众多中关村创业企业在中关村西区高度聚集聚焦,把原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改造成创业孵化一条街,成为中国创新型服务机构的积聚区,聚集了雕刻时光、3W咖啡、车库咖啡、创新工场等创新型孵化器,未来在这里,将会实现世界一流的创业技术、创业人才的高度展示和聚集,形成创业生态的一个圈子。针对技术产业以及人才之间的新型服务模式,首先实现平台和平台的对接,未来还将实现功能和功能之间的交错,将专业孵化能力最大化。政府资源加上社会资源的整合和支持、全球要素的联动、功能的错位、国际化大企业的加入以及互联网资源平台的整合,还有大企业集成创新模式,集合这些要素,将形成新的规则、新的秩序、新的市场机制,在迎合这种大的变革下,相信我们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苏彤:我认为以设计为中心将会成为未来孵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今年3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包括装备制造业、数字信息业等,都可能成为孵化的导向。我们提出建立“中国好东西”的孵化思想,该怎么做?简而言之,将好的设计进行好的评估,从好的评估再到好的投资,形成“中国好东西”这样一个孵化底盘。未来的孵化器应当以人为本、以金为本、在原有基础上建立合作制、合股制和合约制,将建立大的合作社创意经济模式,成为创意生态型的孵化器的一个发展方向。创造一个理想的具有乌托邦精神但又有现实主义的创新创业的合作生态之地。
安磊:虽然我国孵化器国际化的思路是“引进来”和“走出去”,但现阶段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仍然还处于以“引进来”为主的阶段,我国依然还是发达国家的技术承接国。当国内孵化器在国外创办孵化器以后,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把国外高端技术和高端人才引进来。所以在我国孵化器国际化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双轮驱动的背景下,以“引进来”为主的大趋势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我们非常可喜地看到,在建立留创园的第一阶段,孵化器主要是引进人才和技术。到与发达国家孵化器合作的第二阶段后,我国孵化器更重视与海外孵化器建立合作机制和构建先进孵化模式。经过若干年后,我相信孵化器国际化会实现一个质变,我国创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会产生质变,这将对我国创新创业氛围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杨跃承:不管是技术转移还是创业,在其价值发现过程中,技术转移与资本的结合更加紧密,创业者、创业行为、创业精神、创业服务、全球视野高端链接、有效地挖掘大学和科研机构技术转移的潜能更加重要。最近财政部、科技部在推动国有事业单位、大学机构无形资产的收益权改革,相关政策一旦出台,可能会迎来新一轮的创业热潮。近几年,中国创业投资、产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越来越活跃,资金总量越来越大,这说明整个社会资本在关注创业,创业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正是创业活动创造出的价值和财富,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创业引领世界潮流的时代,我们欢迎各国的企业来中国,与中国的企业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