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9/72017/12/292017/9/272017/8/42017/6/152017/6/142016/7/112016/4/142015/9/242015/7/232015/7/32015/6/252015/6/42015/6/32015/5/282015/5/262015/5/212015/5/202015/5/142015/5/8
首页 -> 通知公告 -> 联盟相关资讯 -> 正文
众志成城 缔造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辉煌
发布者: 深圳市中小科技企业发展促进中心    日期: 2012/10/22 15:15:34     
  编者按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的十年。十年来,我国高新技术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新技术重点领域实现重大跨越,高新技术支撑经济、惠及民生的能力不断增强提高,高新技术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回顾十年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成就,本报特开辟“科学发展·十年辉煌”系列专题,以展示高新区、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十年来的发展成就。  

  艰苦创业  成为世界孵化器大国

  1987年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武汉成立,25年来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截至2011年,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超过1000家,孵化面积超过34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60936万家,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从2001年开始,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快速由事业化向市场化、产业化转型,进入了以“战略布局”为特征的飞速发展阶段。目前,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数量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孵化场地面积和孵化企业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一,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孵化器大国。中国孵化器人众志成城,缔造了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辉煌。

  “10年前的今天,我国尚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科技与经济脱节,大批科技成果没有转化为生产力;非国有经济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没有得到完全平等的地位,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还步履艰难。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作为我国创业中心事业的先行者,无疑是以极大的勇气迈出了第一步。”这是1997年12月8日,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徐冠华在中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发展10周年庆典上讲话中的一段,是对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历史地位的精确概括。

  1987年2月,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规划办公室向武汉市科委提交了《关于成立“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的请示》;1987年9月25日,武汉市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同意成立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的复函》。至此,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有了合法身份,它的创办者们无疑成为敢为天下先的“吃蟹”者。

  如今,25年过去了,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发展为世界孵化器大国。截至2011年,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超过1000家,孵化面积超过3400万平方米,服务和管理人员队伍近2万人,在孵企业60936万家,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培育科技企业的重要载体

  经过25年的发展,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呈现出健康、蓬勃、规范、有序的发展势头,成为我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传播火炬创业文化的重要品牌,成为培育有竞争力企业和企业家的重要载体。

  如今,孵化器已成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源头。经孵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约占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的1/3。

  孵化毕业企业是中国本土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来源,并成为支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毕业企业近4万家,毕业企业和就业人数均呈现增长趋势;毕业当年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超过1800万元,为注册资金的9倍以上,毕业后上市的企业超过160家。

  成为地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抓手。2011年,在孵企业总收入达3800亿元,R&D投入 529亿元,获得风险投资共115亿元。2011年在孵企业获专利批准47120项,其中发明专利12122项。孵化器内企业申请知识产权超过71204项,获得专利达到47120项,其中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超过27914项。

  成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源头。目前国家级孵化器的企业3年存活率超过80%,高于孵化器外10倍以上。累计毕业企业4万家,上市超过164家。2011年在孵企业6万余家,毕业企业5286家,其中超过1000万元的有1598家、被并购83家,当年毕业上市企业17家。

  成为造就高层次创业人才的成长摇篮。创业团队125.6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超过74%、留学回国人员16806人,留学生企业8193家。已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地。目前,全国共有149家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仅2010年就有8260家大学生企业落户全国的孵化器,带动了数万名大学生创业,创造了近10万个就业岗位。

  政策环境日臻完善

  2007年8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试行期限自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2011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延长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政策执行期限的通知》,该项政策延期至2012年年底。

  孵化器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为扶植科技创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了积极作用,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创业孵化行业的普遍欢迎。孵化器财税政策的实施,一是确立了孵化器事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二是引导1500亿元社会资金(此为2011年的数据)投入孵化器;三是弥补了孵化器的房租亏损和服务支出;四是培育了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源头企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毕业的5286家企业中,并购和总收入超过千万元的企业就达到1681家;在首批创业板上市的28家企业中,13家科技类企业全部来自于孵化器毕业企业,从孵化器毕业的上市公司累计达到164家,吸引近300位中央“千人计划”人才来孵化器创业。

  孵化器税收政策试行多年来,对培育科技创新、创业、创税,以及孵化器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激励了社会资金对孵化器建设的投入,有效地支撑了全国科技创业活动。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做好孵化培育工作,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孵化器发展的基本条件。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培育科技企业和科技企业家的摇篮,孵化器管理人员当之无愧地成为企业家的“灵魂工程师”。2007-2010年间,孵化器从业人员总数由7000余人上升到1.5万余人,增长超过100%。

  从2002年开始,科技部火炬中心共组织10余期国家级孵化器主任培训班,每期培训均有百人以上规模,总计培训孵化器中高级管理人员千人以上。通过培训,孵化器主任深入学习和了解了国家科技政策、明确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思路、交流了经验和信息,主任培训班受到业界普遍欢迎和认可。

  为贯彻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科技部火炬中心于今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孵化器从业人员培训工作。此次培训工作以扩大总体培养规模为目标,对全国孵化器从业人员实施覆盖式培养,以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和能力。科技部火炬中心还将孵化器从业人员培训工作纳入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考核体系,旨在不断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及服务能力。到2012年年底,计划开展6-8期培训,培训600-800人;到2015年,国家级孵化器60%的人员获得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建设10家以上经认定的培训机构。

  随着在孵企业的增长,孵化器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孵化器的人才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和优化,进一步提升了孵化器的整体服务水平。

  孵化器规模位居世界首位

  从1987年至今,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走过了一条引进、复制和不断学习、创新的发展道路。全国各类孵化器的数量、规模和孵化成效均跃居世界前列,城市区域布局初步完成,中国孵化器事业进入历史上最好、最快发展时期。

  目前,中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规模已位居世界首位。截至2011年,纳入火炬计划统计体系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034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388家。

  孵化器总体规模明显扩大。2005年,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场地面积为1969.9万平方米,是2000年的5.9倍,年均增长率为96%;在孵企业数40639家,已占到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的近1/3,是2000年的近4.7倍;在孵人数717281人,其中包括1.2万余名留学归国人员和45万多名科技人才,是2000年的近5倍;当年新孵化企业9714家,是2000年的3.39倍;累计毕业企业15931家,是2000年的5.7倍。截至2011年年底,孵化总面积已超过3400万平方米。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的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集聚了全国90%以上的科技型创业期小企业。“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扩大孵化器的总体规模,扩大创业服务的受益群体范围,满足日益增长的创业活动对孵化服务的需求,建立一批新的专业技术孵化器,为培育高端的、前瞻性的、具有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播下种子,并着力培育出特色产业集群。

  肩负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使命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不负众望,历经25年的建设发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建设创新型国家急需的、活跃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创业者、企业家等创新型人才,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持续推进着中国的科技创新进程。建设成就表明: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效载体,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摇篮

  创业,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美好的梦想。特别是对于刚刚走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在缺经验、缺技术、缺资金的条件下,走上创业道路更属不易。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中,情况却大有不同:这里有一群怀揣创业梦想的大学生,有与之对应的帮扶机制,有孵化器的协助,他们正一步步走向创业的成功。

  对于这些大学生创业者,全国的孵化器均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帮助。2009年,科技部依托分布全国的孵化器网络和服务支撑体系,启动了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试点工作,推动了孵化器与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的战略合作,减轻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仅2011年,就有8318家大学生创业企业落户全国孵化器,带动了数万名大学生创业,创造了近8万个社会就业岗位。

  成为高端人才的聚集地

  2008年,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正式启动实施了“千人计划”评定。中央“千人计划”人才大多分布于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等。值得关注的是,一批中央“千人计划”入选人才集聚在以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己任的孵化器。

  孵化器形成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环境以及具备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使孵化器成为中央“千人计划”和各地人才计划创业者的理想栖息地。据统计,中央“千人计划”的创业类人才中,80%以上落户孵化器创业。孵化器聚集了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他们在这里追逐自己的创新创业梦想的同时,也逐渐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引领者和创新者。

  孵化器的创业软环境是其他地方不具备的,这一点对留学回国创业人员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从日本留学回国创业并入选第二批中央“千人计划”的北京思比科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杰表示,在考察了多个留创园后,他最终选择了位于北京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核心地带、教育资源丰富的中关村国际孵化器。

  截至2011年年底,孵化器中的留学生创业企业已超过8193家,留学回国创业人员达到16806人,其中一大批企业家已成为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创业明星。无锡的施正荣、启明星辰的严望佳、百度的李彦宏等大批成功创业的海归企业家,源于孵化器的服务培育,成长于创新中国的大环境,已成为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创业明星。

  成为创业成功的沃土

  科技创业者作为优秀的创业者群体,不但是企业家群体的后备力量,更是科技产业创新的主力阵营。没有一大批创业者冒险创业、走向市场的驱动,一切的创新都将显得苍白无力。如何有效培育、培养科技创业者群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环节。

  据统计,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约33万家,诞生于孵化器并接受孵化服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约占1/3。孵化企业的存活率超过80%,高成长性企业达30%以上。孵化器近5万家毕业企业,平均毕业当年销售收入超过900万元,为入孵时注册资本金的5倍以上,毕业后的上市企业超过158家。仅2010年毕业的5000多家企业中,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就有1509家,被收购兼并的有64家,毕业当年上市的有23家。在88个国家高新区内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60%多来自于孵化器毕业企业。

  迅猛发展的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事业通过为科技创业者、企业家提供创新创业所需的硬件支持、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不断优化完善的孵化服务,大大降低了科技创业者的创业成本、创业风险,将创业企业的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

  成为创新创业文化的营造者和传播者

  作为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和心理意识,创业文化主导着人们对待创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它既包括有关创业的政策法规等制度规范,也包括人们对创业和财富的基本认识、价值标准、职业道德等创业精神。

  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培育科技型企业的摇篮,既是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的推动者,更是科技型创业企业的文化导师和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缔造者,是区域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营造科技创业企业的创新创业文化是为了鼓励在孵企业弘扬创业精神,培育创业意识,满足在孵企业的创业需求,加强在孵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孵化器通过开展各种培训、提供中介及各种交流与合作的服务,营造一种浓厚的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氛围,吸引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入驻孵化器。

  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是使创业精神得到充分发挥的文化环境,是科技创业者创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的光谷创业街有这样一句广告语:“四百家企业同一条街,一万名创业者共一个家”。用东湖创业中心主任龚伟的话说:“在创业街,创业的气息弥漫在楼道里、空气中,感染着在这里工作和创业的人们。这种氛围让你觉得创业的道路并不孤单,成功有人分享、挫折有人鼓励、失败也被宽容。这种氛围让你永远不会停止对成功的追求,对自我的超越和挑战;这种氛围让你意识到创业是时代赋予你的使命,是你人生的意义与真谛。”

  提升孵化能力  迈向孵化强国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十一五”末,科技企业孵化工作在载体和孵化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方面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初步完成了全国地域战略布局,形成了国家、地方与行业协会完整的业态体系。

  未来5-10年是我国从孵化大国走向孵化强国的机遇期,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孵化器也要向特色专业孵化器聚焦。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孵化器比例将进一步提升,达200家以上;孵化器的科技金融功能将深度开掘,到“十二五”末,全国孵化资金将达50亿元以上,超过半数的孵化器具备天使基金投资能力,帮助在孵企业突破融资瓶颈。

  提升孵化器孵化能力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作为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部,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在促进经济发展、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增加就业、创造税收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作为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最重要载体,孵化器在培育高水平创业团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源头企业等诸多方面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凸显。

  至2015年,全国孵化器数量达到1500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达到500家,并实施国家级孵化器的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国家级孵化器30%以上建立创业苗圃和企业加速器,50%以上具有天使投资和持股孵化功能, 60%以上从业人员接受孵化器专业培训,80%建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90%形成创业导师辅导体系。孵化器内企业就业人员超过200万人,在孵企业达10万家,累计毕业企业超过6万家。

  今后,孵化器发展将努力实现5个转变:从注重载体建设向注重主体培育的转变,从注重企业集聚向注重产业培育的转变,从注重基础服务向注重增值服务转变,从注重科技创业孵化向注重科技创新创业的全链条孵化转变,从注重自身建设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形成孵化器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组织体系网络化、创业服务专业化、服务体系规范化、资源共享国际化的发展局面。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更多注重社会各类主体的参与。

  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十二五”期间,孵化器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建设和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升区域科技企业孵化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源头企业,培养高水平、高素质、高层次的创业团队,营造科技创新创业良好环境,在全社会形成科技创新带动创业高潮,为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机制,实现多元发展。对国家级孵化器实施分类指导,全面促进孵化器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打造孵化链条,从创业苗圃到孵化器、加速器再到产业园等,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创新孵化形态,鼓励孵化器采取多种形式发展,探索建立网络虚拟孵化器、微型孵化器、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新型孵化器;创新运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孵化器,鼓励国有孵化器推进组织和机制创新,鼓励采用持股孵化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拓展功能,提升服务能力。聚集创新创业要素,进一步聚集政、产、学、研、金、介、贸等优势资源,实现技术转移、成果推广、国际合作、人才引进和融资服务等各种创新要素集聚;健全金融投资功能,鼓励孵化器及其管理人员持股孵化,鼓励孵化器与创业投资机构合作,建立孵化体系内的天使投资网络,实现孵化体系内资金和项目的共享;加强创业导师建设,制定和完善创业导师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加强对创业导师的认定和规范工作,建立完善的“联络员+辅导员+创业导师”的孵化体系;强化孵化培训工作。

  完善网络,搭建共享平台。建设网络平台,加强孵化器信息化管理和行业之间的联系;加强专业合作,形成与技术转移、创业服务、市场拓展和投融资等服务机构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完善行业组织,建立和完善孵化器行业联盟和区域性行业组织,加强区域性行业组织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推动国际合作,鼓励与海外机构和组织合作,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孵化器在海外建设国际孵化基地,鼓励孵化器及在孵企业开展国际交流、培训及项目合作。

  营造环境,弘扬创业文化。支持科技创新创业活跃、孵化能力突出的园区或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区;聚集创新创业人才,鼓励孵化器落实中央“千人计划”,集聚高层次创业人才;树立创新创业品牌,建立“CTP科技企业孵化器”统一标识,发挥火炬品牌的国内外影响、辐射和对创业企业的集聚作用;加强理论研究指导,支持专业研究机构的创建及发展,支持孵化器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总结孵化器实践发展中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新趋势,探索孵化器未来的发展道路。

  现阶段重点做好9项工作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实践,对我国科技、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为国家的建设、发展、改革、开放、创新以及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了有特色的重要贡献。现阶段要重点做好以下9项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孵化器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孵化器政策,扶持民营孵化器发展,通过制定专门的产业政策,支持孵化器建设和科技人员创业。二是形成全国孵化器网络服务体系。实施“中国火炬创业导师行动”,促进服务平台与联盟孵化相结合。三是打造从创业苗圃、孵化器到加速器的纵向孵化服务链。四是坚持“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天使投资”的发展模式。五是以持股孵化全面提升孵化服务能力。六是统一布局、持之以恒、服务大学生创业活动。七是不断审时度势推进孵化器国际化工作。“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八是不断布局提升留学生创业服务。九是不断加强理论研究水平。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2年10月22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