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说深圳缺少高校?在深圳高新区的虚拟大学园中,已经汇聚了清华、北大等国内外57所知名院校。
虚拟大学园大楼前,五颜六色的校旗随风飘扬,就像联合国大厦前的国旗一样蔚为壮观。
虚拟大学园确实有点“联合大学”的意思。为解决深圳科教资源的先天不足,深圳市政府在15年前建立了这样一个平台,联合国内外高校在深圳开展教学培训、科学研究,更重要的是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源、项目源,继而成为深圳的创新引擎。
截至去年9月底,虚拟大学园已孵化科技企业861家,其中上市企业33家。在全球无人机市场独占鳌头的大疆创新也诞生于此。
一手是各所名校的高精尖,一手是丰富的产业资源,深圳在虚拟大学园的助力下,已迅速进入全球创新版图。
但在十多年前,深圳却是另一番景象。
起步之初要“揽客”
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大批科研院所、大学科研人员和教师纷纷南下深圳创业,推动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但当时建立特区只有十多年的深圳市,在高校资源和高端人才方面严重匮乏。建立一种新的、独立的高校教育和科研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不过,深圳如果单凭自己建新大学,即便投入再多的资源,最快的人才输出也要等第一届学生毕业,也就是4年之后。当时深圳的人才缺口和办学资源的不足已刻不容缓。
另一方面,虽然当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多所知名大学已在深圳设点办学,开展产业化工作,但因缺乏统一的教学科研平台而呈现出分散、不规范甚至混乱的局面。
于是,深圳市政府开始考虑整合各院校的资源,建立一个为国内外大学服务的平台。这便是虚拟大学园的由来。
1999年9月10日,虚拟大学园开园,首批22所院校入驻。
起步阶段的工作十分辛苦。有早期工作人员回忆,为吸引更多的大学入园,经常要到全国各地“揽客”,一家家上门,说服各大学校长到虚拟大学园来。刚“上门”那几年,还有不少大学一开口就提出要资助。
甚至有高校代表表示,1999年初,当听到要建立虚拟大学园的消息时,他对虚拟大学园的名称实在毫无概念,以为只是一个网络大学而已。
即便是已经入驻的院校,起初的工作开展也非常缓慢。
从1999年9月成立到2000年5月这段时间,整个虚拟大学园都笼罩在“何去何从”的争论中:各大学在深圳开展产学研工作的平台应该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建制?
“这个问题相当棘手,如果处理不好,有的学校就有可能因为地基没打好而被迫退出。”有第一批入驻院校的驻园代表这样回忆道。
最终,深圳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经过讨论后,形成了目前广为采用的“制度安排”,即事业单位建制,使各高校在深圳的工作开展得到了制度上的保障。
深圳特色的产学研平台
如今,“拉客”已成为过去式,每年都有一大批国内外院校争相要求入驻虚拟大学园。
美国最好的理工学院之一佐治亚理工学院,在经过深入调查后,也选择在深圳虚拟大学园设立全日制硕士项目。佐治亚理工学院深圳项目经理王志亚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一方面,佐治亚理工学院有与工业紧密结合的传统,深圳的产业比较发达,契合学校的需求;另一方面,深圳毗邻香港,区位优势明显,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有较大吸引力。
“走在虚拟大学园中,就感觉像是在"穿越",只要一眨眼的工夫就能走遍清华大学、武汉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国内外的高校。”虚拟大学园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这样描述。
目前,虚拟大学园的成员院校已达57所,并形成了从学士到硕士、博士的在职学历学位培养和从短期专项到为企业量身定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截至去年9月,虚拟大学园累计培养各类人才21万人。
不过,教学培训、人才培养只是虚拟大学园的一部分职能,构建产学研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是目前虚拟大学园的最大特色。
2000年10月,虚拟大学园孵化器成立,引进院校原创科研成果,促进他们与深圳业界合作成立新公司,利用深圳的政策、资金、市场等资源进行转化。
这在当时还是一个稀奇事物。上述虚拟大学园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回忆:“当时居然有人打电话来推销保温箱,他以为孵化器是用来孵小鸡的。”
大疆科技、云洲智能等公司就是从虚拟大学园孵化器中孵出来的“小鸡”。目前,虚拟大学园有孵化场地面积4.2万平方米,已孵化企业861家,其中上市公司33家。
在调研孵化器建设的过程中,虚拟大学园的几位负责人发现很多大学校园周边都建了一个“大学科技园”,但实际上这些大学科技园发展极不平衡。他们由此得到启发:虚拟大学园如果建立大学科技园,不但可以成为发展孵化器的一个统一平台和物理空间,且有利于把更多的技术项目和产业引到深圳。更重要的是,虚拟大学园可以办成聚集数十所高校资源的真正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2003年,深圳市政府在高新区南区划拨了22.6万平方米土地,启动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2003年底,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目前,在该国家大学科技园中,清华、北大等12所高校的产业化基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引进及平台建设。很多高校意识到要与深圳的产业环境“互补”。例如武大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是考虑到深圳的经济建设发展需要测绘遥感技术才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
不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引进涉及大批实验器材设备的搬迁、人才与家庭的迁徙,难度很大。
“每一个重点实验室的引进都是一个庞大的说服工程,有些人即便来了还可能会打退堂鼓。”上述虚拟大学园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最近一个实验室的引进,前前后后花了一年多时间,目前还只是搬来了“先遣部队”。
逆向产学研合作
虚拟大学园的“修炼”过程也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例如,逆向产学研合作。一般而言,正向的产学研路径是自上而下,国家先把资源配置给高校,研发出成果后再转到市场,这样转化率是比较低的。
虚拟大学园则反其道而行之,探索了一条逆向的、自下而上的路径,以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形成对技术的需求为起点,通过虚拟大学园平台快速传递到创新链的上游到大学,利用学校的科研团队,校企联合技术攻关,最终实现成果快速转化,满足市场需求,这种转化率是比较高的。
在虚拟大学园中,还存在着大批“技术经纪人”。高校首席代表、驻园代表都充当技术经纪人的角色,以促进母校科学知识、科技成果转化而获得经济和社会价值。
由于毗邻香港,虚拟大学园也成为了深港合作、协同创新的窗口。目前,这里已经聚集了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6所香港高校的深圳研究院,它们在生物医药、农业科技、海洋科技等领域取得了众多成果。
随着国务院正式批复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虚拟大学园的使命也跟着发生了变化。深圳市市长许勤已要求要做好虚拟大学园的顶层设计,找准虚拟大学园在区域创新生态体系中的定位。(吴斯丹)